2030年,南方电网将基本建成新型电力系统,非化石能源占比达到65%以上,rgb电源新能源成为南方五省区第一大电源。工业用户在高峰期减少用电,不仅可避免尖峰电价还有望获取收益,这方面广东已具备实施条件,将于近期择机开展。5月15日,《南方电网公司建设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(2021-2030年)白皮书》(以下简称《白皮书》)在广州发布。rgb电源
2030年前基本建成新型电力系统 非化石能源占比65%以上
长期以来,南方电网全力推动清洁能源发展,为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贵州、海南等南方五省区和港澳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。全网非化石能源装机、电量占比连续五年超过50%,远超国内平均水平,位居世界前列。水能利用率超过99.5%,风电、光伏发电利用率均达99.7%。
实现碳达峰、碳中和目标,能源是“主战场”,电力是“主力军”。南方电网提出,通过数字电网建设,到2025年将具备新型电力系统的基本特征,支撑南方五省区新能源装机新增1亿千瓦以上,非化石能源占比达到60%以上。到2030年,基本建成新型电力系统,支撑新能源装机再新增1亿千瓦以上,非化石能源占比达到65%以上。其中,新能源装机达到2.5亿千瓦以上,成为南方五省区第一大电源。
“我们将加快新能源接入电网配套工程建设,支撑集中式新能源基地和分布式新能源接入。”南方电网副总工程师、南网总调总经理刘映尚表示,将重点推进广东、广西海上风电,云南大滇中地区新能源,贵州黔西、黔西北地区新能源等配套工程建设。
按照计划,到2025年,南方电网可实现新增2400万千瓦以上陆上风电、2000万千瓦以上海上风电、5600万千瓦以上光伏接入。
南方电网公司预测,“十四五”和“十五五”全社会最大负荷年均增长率不低于6.5%、3.5%。随着社会用电的需求增加,新能源和其他常规能源要同步增加。南方电网将推动水电、核电、调峰气电等多能互补电源体系建设,积极引入西藏、北方清洁能源基地等区外电源。
打造数字电网先行示范区 破解新能源“靠天吃饭”难题
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南方电网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李立浧表示,新型电力系统的显著特征是风电、rgb电源光伏等新能源在电源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,由于新能源具有随机性、波动性、间歇性等特点,电网在持续可靠供电、安全稳定等方面面临重大挑战。
“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的系统特性变化,要求系统必须具有强大灵活的调节能力,确保大规模新能源并网后实现发用平衡,为用户提供稳定、持续的供电保障。”刘映尚说,南方电网在源网荷储各个环节进行部署,大力提升系统调节能力。
为此,《白皮书》提出,“十四五”和“十五五”期间,南方电网将分别投产500万千瓦和1500万千瓦抽水蓄能,分别投产2000万千瓦新型储能,并大力推动火电灵活性改造,推进具备调节能力的水电站扩建机组,合理布局调峰气电,提升系统调节能力。
以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为例,通过改造,机组既可以满负荷发电,也可只发20%-40%的电力,发电更有弹性。
《白皮书》提出,选择新能源接入比例较高的区域电网,打造数字电网承载新型电力系统先行示范区。对此,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孝信建议,通过数字化、信息化以及人工智能等多种方法,推动电力系统源网荷储各环节协调互动。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勇表示,通过数字平台建设,将海量能源数据汇集,分析优化能源结构、使用方式,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精准性。
工业用户在高峰期减少用电 未来有望获取收益
新型电力系统的“软件系统”——电力交易市场建设也将提速。《白皮书》提出,南方电网将推动制定适应高比例新能源市场主体参与的中长期、现货电能量市场交易机制,推动开展绿色电能交易,建立电能量市场与碳市场的衔接机制。未来,越来越多的调频、调峰、备用电源成为产品,进入交易市场。
“我们将推动南方五省区需求侧响应市场建设。需求侧响应,就是在电力供应紧张的时候,用电客户主动削减自己的用电负荷。”刘映尚举例,在市场化需求响应机制下,工业用户在电力供应最紧张的“尖峰负荷”时段,主动减少用电,既可以避免承担高峰时段的尖峰电价,还能获取收益。“广东市场化需求响应已具备实施条件,将于近期择机开展。”rgb电源
不仅是工业用户。南方电网激励各类电力市场主体挖掘调峰、填谷资源,引导非生产性空调负荷、工业负荷、充电设施、用户侧储能等柔性负荷主动参与需求响应。到2030年,南方电网将实现全网削减5%以上的尖峰负荷。
南方电网还将在粤港澳大湾区、海南自贸港等重点区域推广港口岸电、空港陆电、油机改电技术,rgb电源在交通领域推进以电代油,在工业、建筑等领域持续提高电加热设备的应用比例。到2030年,推动南方五省区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将从2020年的32%提升至38%以上。